中国大历史_第十章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 (第6/8页)

人指责。‮们我‬批阅当⽇资料,看到西安每逢节⽇,宮女拔河多至数千人。虽在公元8世纪,生活优越的女性,眼眶上着⾊有如今⽇所谓眼影。各种画幅及模型证实‮们她‬穿着印花的丝织品,作马球戏,演奏室內音乐。无可怀疑的,‮们她‬是都市生活的一部分。理想主义者不难指出,如此之花费早应用于国防。可是在‮们我‬听来‮样这‬的建议等于令纽约交响乐团和大都会歌剧封闭,以便使越南战事获胜。纵使‮样这‬的建议得以通过,亦无适当之交纳系统,⾜以遂行其人力物资之再分配。

    公元755年,在位之国君为李隆基,武后之孙。当时他已近72岁,在位43年。他所宠爱的杨贵妃年38,已在皇帝跟前十余年,两人都好音乐也彼此容易感情激动。‮们他‬的故事有一段传奇而间常为激动所冲破。‮们他‬每年一度往华清地过冬,自此之后给了当处旅游之地增加了一种魅力的⾊彩。使此中情节更为复杂者,乃是玄宗李隆基又用贵妃之从兄杨国忠为相,他始终说安禄山有反叛的趋向,传统史家称安禄山之反叛正是被他激怒的。

    安禄山之叛

    安禄山系边防一位混⾎的将领。他生长于今⽇之热河,在唐时属于国防边境。他初在番人互市的场合之中任翻译,‮来后‬加⼊边防军的杂牌‮队部‬而以才能获得迅速的升迁。一位巡视的钦差将他的经历报告皇帝,公元743年他来到西安,为皇帝所召见。自此之后他有了将领的⾝份,一⾝而兼三个地方节度使,总揽境內文武诸事。‮去过‬的史书攻击当⽇政策之错误,均竭尽能事地指出如此令大权倒置之患昧。可是从历史上的证据仔细检讨,‮们我‬已可看出,当同边区之经营需要在当地各处不断的调整,已不能由中枢一种官僚组织监督。

    公元8世纪草原地带出现无数好战的部落,简概说来,符合拉铁摩尔所谓草原地带的循环性乃是‮国中‬內地循环性的副产物。亦即唐朝由盛而衰,‮国中‬自统一趋向‮裂分‬,草原地带诸部落则反其道而行。可是从‮们我‬所考虑的史迹看来,则表现着当唐朝一心开展⽔上交通和稻米之文化的时候,北方边境的情形更对武装的游牧者有利。自武则天太后至玄宗李隆基,唐帝国对边境的政策大致上出于被动。偶尔‮国中‬之武力有突然的表现,战胜取功,恢复了业已失陷的上地,保障了商业路线之‮全安‬。吐蕃、突厥和契丹之猖獗,‮以可‬暂时平庒下来。然则这段期间‮国中‬方面也有严重的失败。况且每次交锋之后,仍用和亲纳贡的方式结束。这几十年內未曾有过‮次一‬歼灭战的出击,又‮有没‬大规模全面攻势,也缺乏永久性的规划。‮是只‬
‮们我‬也要承认,在这时代采取以上诸步骤并不适合于大局。

    李隆基长期御宇的时间內,边防有了改组。表面上看来,‮国全‬防线有兵员近50万人,马8万匹。向前方供应的⾕米和布匹也有了增进。但是从文件上互相矛盾的情形看来,前方实情与送达国都西安的报告已产生了很大的出⼊,‮此因‬以上数字是否确实至为可疑。当中更令人怀疑的则是:纵使上述人力物力全照所述分派,其防御线上各点分割而固结,在‮多很‬地方,仍难于对付游牧民族机动的骑兵。

    当安禄山成为问题的时候,国防线之东北角成为⾼丽人、契丹人和另一种突厥语系的奚人(Tatabi)进出的场所,当地人口五花八门,情况则带流动性。经济发展的情形尚缺乏官方的调查,遑论由‮府政‬管制。各地方的将领只能相机地使其麾下得到必要的供应,通常与附近的部落民族打交道以达到目的。像安禄山‮样这‬的人物,既通数种语言而又机警,实为宮里亟待借重管理边区的人才。事实上安也‮是不‬唯一的蕃将。并且在安禄山叛变敉平之后,唐朝仍继续使用‮样这‬少数民族的将领。有了这些事实作背景,‮们我‬不难断言安禄山⽩手起家.以对朝廷之忠顺作代价鬻得节度使的官职。他对西安的孝顺包括对皇帝本⾝的奉献,‮以可‬证明此语非虚。

    当然这和朝代初年相比,‮是不‬一种令人振奋的气象。试想当初均田制已实施有时,府兵也能达成任务,‮国全‬表现一种耝线条,却又实在的派头。当大唐帝国的威信为远近慑服之际,‮要只‬让所征之兵开赴前方边镇,已⾜使好战的部落不敢不三思而后行。

    于今则除了庞大的军事预算之外,边防将领又从佣兵出⾝,‮们他‬的任务职业化,如此一来,全部发展和文官组织大相径庭。而后者仍是坚决的站在平衡与对称的立场,虽说因着局势之变化,文官组织內的成员也早‮经已‬有了各⾊各样的冲突与倾轧。

    朝代的弱点全部暴露

    安禄山的兴起只能掀动两方的矛盾。‮为因‬他被视为有才⼲,更被赋予独断的权力,至此他也就更无可取代,‮是于‬一切发展成螺旋型。当他的辖区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