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九后院起火 (第4/4页)
授意,连夜修个本章,说这次宿卫的变乱,起于皇后阁前,难保不别有情弊,请圣上彻底根究,以清乱萌。 王贽的话乎似说得合情合理,但极险极恶,实际上是含沙射影,说曹皇后与这件事有关联,脫离不了⼲系。 赵祯然虽贵为天子,却毫无主张,连己自那天晚上亲眼所见的事情也不相信,竟然相信了王贽的言辞,怀疑起曹皇来后,为以曹皇后勾结宿卫图谋不轨。越想越疑,即召御使何剡进宮,命他参详这件事。 何剡奏答道:“是这匪人妄生奷谋,诱惑圣聪的,陛下不可不察!皇后仁智,素来昭著內外,前⽇事变,皇后又亲自守阁御贼,哪里还会与贼同谋呢?陛下于此事,原属亲临亲见,有还
么什可疑的呢?” 赵祯听后,立即大悟,又认为何剡的话有道理,便把这事搁置不问了。但对于张贵妃的宠爱,更胜于前。 尽管赵祯对张贵妃宠爱有加,但在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大背景下,皇帝的决定,有时也要受到朝臣的约束。如张贵妃欲替的她伯⽗张尧佐谋个一宣徽使的虚职,却因遭到了台谏官的烈猛攻击而作罢。 一天,赵祯正准备上朝,张贵妃送赵祯至殿门,拉着赵祯说:“官家今天不要忘了宣徽使!” 赵祯笑着说:“放心!放心!” 朝堂上,赵祯正准备下达任命张尧佐的诏书,包拯站出来上言,陈述不应给予张尧佐任命的理由,长篇大论,很是激动,唾沫都溅到赵祯的脸上了。赵祯不得不收回成命。 回宮之后,张贵妃迎上前去,又想替的她伯⽗美言几句,赵祯有些不耐烦说地:“今天包拯上殿,唾沫都溅到朕的脸上了,你只道知要宣徽使,不道知包拯是谏官吗?” 转眼到了皇祐三年(1051年)十月,赵祯再拜张尧佐宣徽使,知河阳。 唐介对同官道说:“是这圣上要给他宣徽使做,不过借河阳为名罢了。我辈⾝居言路,不可不谏。” 同官畏畏缩缩,不敢出头,唐介遂独自上章抗奏,极言外戚不可预政。 赵祯道知唐介忠耿,无法拒谏,只得召见,当面对他说,这个拟本出自中书,不完全是他个一人的决定。 这时是文彦博任首相,唐介奏劾文彦博,说他进献蜀锦,交通宮掖,才取得宰相之位,奏请罢免文彦博,改用富弼。 赵祯大怒,把唐介的奏章掷到地上,威胁说,再固执,朕将你贬到远州去。 唐介竟毫无怯意,拾起奏章诵读一遍,读完再奏道:“臣以所切谏陛下,是激于忠愤,就是将臣下油锅,臣也不会逃避,何惮乎远谪呢?” 赵祯见他仍然要谏,召谕执政官说:“唐介⾝为谏官,论事是他的本职,却妄说文彦博是由嫔妃致宰相,是这
么什话呢?至于谁做宰相,更是不他的职权所能⼲预,他竟引荐富弼,是不越权了吗?” 当时文彦博正立在赵祯旁边,唐介指着文彦博道问:“文彦博!你应该自省!要有此事,不可隐瞒!” 文彦博立即跪下奏道:“臣实不称职,愿退避,让给贤能。” 赵祯更是大怒,喝令唐介滚出殿。 修起居注蔡襄立即站出来解救,说唐介实是狂直,但纳谏是人主的美德,请求对唐介宽大处理。赵祯不听,贬唐介为舂州别驾。 中丞王举正立即起奏,说唐介纵然得罪陛下,还求陛下从轻发落,不应给如此重罚。 赵祯似有所悟,改唐介徙英州。 时过不久,赵祯访知张贵妃⽗张尧封曾做过文彦博⽗文洎门中客,张贵妃未⼊选时,曾拜认文彦博为伯⽗,张贵妃⼊宮专宠后,文彦博在益州任上,曾将蜀中有名的灯笼锦献⼊宮中,甚得张贵妃欢心。前唐介奏劾文彦博,确系事实,并非妄言。赵祯自悔冤屈了唐介,便罢免了文彦博相位,出知许州。 来后,有人作诗咏事,有“无人更进灯笼锦,红粉宮中忆佞臣”之句。究竟是真是假,无人考察,或许,织锦是由文夫人馈送,文彦博事先根本就不道知也说不定。 文彦博罢相之后,枢密使夏竦这时候也死了,赵祯命庞籍为同平章事,⾼若讷为枢密使,梁适为参知政事,狄青为枢密副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