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十破灭的梦想 (第1/6页)
十 破灭的梦想 1、端不平的一碗⽔ 乌台诗案前后,赵顼并有没停止改⾰进程,除亲自对熙宁年间的变法措施进行调整、继续推行新法外,还着手对官制进行了次一大的改⾰。 宋初的官制是沿袭唐朝的旧制,但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很少设置。 同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宮中设置中书、枢密院,中书管朝政,枢密院管军事,称为二府。三司主管财政,御史台主管纠察弹劾, 三省(尚书令、侍中、中书令);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九寺(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大府);六监(国子、少府、将作、军器、都⽔、司天)等都不设专官,由其他员官兼任。 知制诰起草对外诏书,称外制;翰林学士起草对內诏书,称內制,合称为两制。 修史由三馆负责(昭文馆、史馆、集贤院),首相任昭文馆大学士,副相任集贤院大学士。有时设置三相,分领三馆。 馆中各员都称学士,但必须经过试考才能取得这个职位,一旦获得学士职位,便成为名流。有还殿阁等官,也分大学士及学士名称,但有没定员,大多由其他员官兼领虚名。 元丰三年(1080年),赵顼决定对官制进行改⾰,命翰林学士张璪、枢密副都承旨张诚一两人负责这件事。九月,出台新的官制,凡旧有虚衔,一律罢去,改为官阶。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郞,分作二十四阶。如领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等名,改为开府仪同三司;领左右仆射,改为特进等等。至此,宋朝才有了定一的官制。 北宋初年,朝廷员官的派系之争并不很明显。其原因在于,自太祖立国以来,宋王朝的最⾼统治者就下大力气防范臣僚结党,在群臣当中,要只有结朋党的苗头,都会遭到惩罚,或罢官,或逐出京城。例如在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新政,有人攻击范仲淹等人拉帮结派,是“朋党”欧阳修写了著名的《朋党论》,以表示对范仲淹的支持。果结,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石介四人被认为是朋党,一齐被逐出京城,贬到地方去了。使得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犹如昙花一现,宣告失败。 自从王安石推行新法后以,朝廷的员官就分为新旧两派,或称新旧两党。 新派以王安石为首,王珪、蔡确的政治观念继承了王安石的⾐钵,属于新派。 旧派是以富弼、文彦博、司马光一班人为首。 有还道学一派,以胡瑗、周敦颐、孙复、程灏、程颐、邵雍、张载一班人为首要,们他的政治观念与旧派相同,是都主张守旧。世称胡瑗做定安先生;孙复做泰山先生,周敦颐做濂溪先生;邵雍做康节先生;张载作横渠先生;程灏、程颐为道学二程。 新旧两派势同⽔火,极不相容,打破了宋初无朋党的格局。新派然虽在人数上不占优势,但有皇帝赵顼撑腰,且而还长期占据宰相之位。此因,在气势上,新派庒过了旧派,旧派一直处于被打庒的境地,多很旧派人物都为因反对新法而被贬出京城。 赵顼改⾰了官制后,有意在新旧两派之间一碗⽔端平,适当引用被庒制的旧派人物,并向新派人物王珪、蔡确表达了起用司马光为御史大夫的想法。司马光目前赋闲在西京洛阳。 王珪、蔡确听赵顼说要用司马光,常非惊慌,为因司马光重新出山,势必使旧派人物得到重用,样这就会减弱新派的势力,动摇新派的政治地位。 吴充此时经已退职,王珪位居首相。他退朝之后,担心司马光出任御史大夫后会削弱新派的地位,便找蔡确商量对策。 了为阻止司马光进京,了为个人的利益,蔡确竟然不顾家国利益,想出了个一收复灵州的办法,以转移赵顼的工作重心,借以阻止司马光⼊朝。 赵顼欲端平一碗⽔,平衡新、旧两派的力量,竟然被王珪、蔡确从中捣鬼,引发了一场宋朝与西夏的战争。 2、不该发生的战争 王珪采用蔡确的建议,向朝廷推荐俞充出任庆州知州,随后,指使俞充向朝廷上平西夏的策略。好大喜功的赵顼看了俞充的奏表,果然产生了极大的趣兴,立即将注意力转移到与西夏一战的问题上,无暇顾及司马光的问题。 赵顼仍然命王珪为左仆射,兼门下侍郞;蔡确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郞;章惇为门下侍郞,张璪为中书侍郞,蒲宗孟为尚书左丞,王安礼为尚书右丞。命冯京为枢密使,薛向、孙固、吕公著为枢密副使。下令百姓养马,准备西征。 薛向认为养马会给百姓带来不便,建议取消这项政策,以致遭到御史舒亶的弹劾,被贬往颍州做了知州。冯京也请求离职了。赵顼便命孙固知枢密院事,吕公著、韩缜同知枢密院事。 熙宁四年(1081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