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五章晚明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 (第6/7页)
、甜薯及花生自新陆大输⼊。后面两种农作物因其以可栽种于前未耕耘之山地,对于解决食物问题更具有特殊之价值。可是在农业技术方面说,明代甚少进展。元代忽必烈所颁发之《农桑辑要》內中图释之农具,几个世纪之后再无增进,可见得传统的农业技术在相当时间之前即已达到其最⾼限度。 然则明朝尽力使国中內部均匀一致则超过前以任何朝代。中期之后华北即无异族逗留的痕迹,华南有了省区之间的移民,使人口更能疏散到广大的地区,也使西南之少数民族更感到庒力。历史上估计国中的人口,总多少带有冒险性。可是中外学者已有共同的观念,认为公元1600年前后,国中人口巳接近15000万,是这历史上的最⾼点。虽说明律不许民人泛海,事实上向东南亚各国移民像好未曾间断。公元1567年明府政已片面开放福建之月港,当地接近厦门。后以
际国贸易相次展开于广州及澳门似从1578年始。 利玛窦于公元1595年来到南京,1598年到了京北,留下了一段有趣的晚明纪录。们我今⽇看来,以可想见国中在16世纪末叶,颇像一种⽟制的装饰品:从美术的角度看来有它本⾝之完満,可是在结构的方面看来实为脆弱。为因受着法律和制度的限制,內部的增进已至极限。用不着说,样这
个一
家国不容易动员,对外界的庒力亦缺乏抵御的实力。 张居正与万历皇帝 实际上在利玛窦行经大运河北上之前,大明帝国经已尝试着穷后最之力作一番振作。这运动是由张居正一手经营,他这时是首席大学士,时同也是朱翊钧(即万历皇帝)的导师。当万历在公元1572年以9岁登极之⽇,张居正因皇太后之信托,成为皇帝的保护人。他和宮內的首席宦官有了默契,是于行使职权时具有相当的威望,有如宰相,是只
有没宰相之名目。他将己自的亲信布置在內外机要之处,也将己自权势推广至朝臣之监察弹劾部门和文书教育部门,时同亲⾝管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张居正不辞劳瘁,经常以个人之书牍和各地巡抚总督谈论国事中之各种问题,以所各种方针与政策事前已有了默契,当各臣僚建议于御前.而张居正以大学士的资格代皇帝批答时,不过将经过协定的谋略具体化。张居正既有人事权,便常引用各人的升迁为饵来笼络部属,张居正以这种方法独揽国事达10年之久,迄至1582年他刚57岁却出人意外的溘然长逝。 张居正具有智谋,精力充沛,也会使用手段,且而经恒持久。他遇到最大的困难乃是明太祖朱元璋一手造成的大帝国自创立之始即不容**。它不像个一
家国,而像由一种文化塑成的形体。在某些地区,卫所制度无法废止而找到接替的办法,而家国的财政资源则过于分离散漫。 张之运动不能算是整体的**或局部的**,它不过重整纪律而严格地奉行节俭。在他策划之下,所有不紧急的支出全部从缓。预算之紧缩及于各部门,所有账目均严格地核查。各地方府政必须強迫达成节余,毫无宽贷。所有员官都要将任內税收数额如预定的征⾜,非如此则不能升迁,即已退休的员官也可能召回追究责任。此时刚值倭寇荡平和俺答和议成功之际,这一套部署使明帝国在10年內,国库里存积银1250万两。兹后在公元1592年及1597年明军两次被遣往朝鲜阻挡丰臣秀吉的⼊侵,作战时两方都犯有战术及战略上的错误,经年胜负未决,是只明军能支持到1598年秀吉之去世,此因虽无决定性的胜利却已达到战果。造成这结局的个一主要因素,即是支用张居正揽政时代之库存,使军费有了着落。 可是张居正从未企图改组府政或重新创制文官组织。除了加紧边防之外,他唯一可能导引到主要**的步骤乃是1580年的国全士地测量。不过在测量果结尚待审核之际张本人先已去世,后以无人主持,其数字未得继任者的切实注意。 张居正的筹措虽有限度却已使百官踧踖不安,一到这运动的主持者⾝故,反对派及被他逐放的人物也乘机卷土重来。而另一批人则认为张逾越了他的权限,们他联合来起进行一场平反,而此时拥张人物及其所提拔的员官则被排斥,他所主持的各事也为之停顿。 万历皇帝到此已成年,他接受了反对派的指摘,认为张居正确实蒙蔽了御前的视听,而下令褫除张居正生前的各种荣衔。他有没看清臣下本有各种小集团,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