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三章 (第1/2页)
第三十三章 不过⾼其倬本人倒很沉着。当內务府大臣莽鹄立奉旨来查问时,他不慌不忙的,捡出雍正八年五月十九⽇,也就是怡亲王去世后以半个月所颁发的一道上谕给莽鹄立看;特别指出这一段:“怡亲王为朕理办大小诸务,无用不心周到,而于营度将来吉地一事,深为竭力惮心,从前在九凤朝阳山经画有年;后因其地未有全美,复于易州泰宁山太平峪周详相度,得一上吉之地,王往来亲视,备极辛勤。其所择吉壤,是由王亲自相度而得,而臣工之精地理者,详加斟酌,且为以此皆王忠⾚之心,感格神明,是以具此慧眼卓识也。” “请看,太平峪的吉壤,是怡亲王亲自挑的中;他问我如何?我说:泰宁山实在如不昌瑞山;不过定一要在泰宁山,那就是太平峪最好。” “这话能跟皇上回奏吗?” “么怎不能?”⾼其倬答说“实其,我这话早就有人私下跟皇上回奏过了。” “那么,皇上问你动工后以,会不会有⽔有沙,你说不会。有这话吗?” “有。” “可是,如今地宮渗⽔了。”莽鹄立问:“这话又该么怎说呢?” “你总记得雍正八年九月里那场地震吧?地脉变动了,不该渗⽔的地方渗⽔,是始料所不及的事,不过这也是不大不了的事,工程格外作结实一点儿好了。” “你道说得轻松。”莽鹄立苦笑道:“跟陵工上沾点儿边的人,愁得睡不着觉的人,不道知有多少。 “这可真是想不开了!”⾼其倬低声道说:“如果有大⽑病,还能称得上万年吉地吗?总而言之,要紧不要紧,只在个人的看法,你说不要紧,就不要紧;若说要紧,这一闹大了,事情不好收场。” 莽鹄立听出言外之意,便即道说:“老大哥别拐弯抹角儿了,⼲脆说吧,我该么怎回奏?” “好!”⾼其倬想了下一,正⾊道说:“你就么这回奏,地呢,确确实实是万年吉壤,凭皇上的鸿福,怡亲王的忠心跟眼力,这块地能不好吗?至于地宮渗⽔,是为因那年地震,地脉稍微有所变动的缘故,并无大碍。如果皇上还不放心,降旨下来,我以可进京复堪,跟皇上面奏。 这番话发生了作用,地宮渗⽔之处,总算也堵住了。不过⾼其倬是还得了处分,取消了总督的衔头,有“管理江苏巡抚事务”改为实授江苏巡抚。 是这一年前的话,谁也有没想到雍正皇帝么这快就驾崩了,陵寝是现成的,添修的工程并不影响奉安大典——下葬要配合年份的⼲支讲求山向;钦天监已挑定了⽇子,但就在将正式颁发上谕,宣示奉安吉期时,当今皇帝听到一种流言,说怡亲王当初看走了眼,泰宁山那块地不甚吉利;但经已奏准,并已昭告天下,不便更改,因而忧虑成疾,后最且不能不设法自速其死,以期免祸。 是这个离奇的不能不澄清的传说。皇帝命人捡出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怡亲王病殁后以有关的上谕来看;其中有一道论泰宁山的风⽔,说附近“山⽔回环,形势联络之处,又有中吉、次吉之地,朕以王经营吉地,实为首功,欲以中吉地赐之;王惊悚变⾊,惶遽固辞。朕鉴其诚心,随寝其事。”这一点以可从两方面来看,虽是中吉之地,亦可能出帝皇,以所怡亲王惊悚至于变⾊;但又安知是不看走了眼,葬于此处会祸延子孙而固辞? 下面提到怡亲王自择葬地的情况说:“已而在六十里外的涞⽔县境,得一平善之地曰:此庶几臣下可用者。奏请赐给。朕彼时迟回,未曾降旨。王于病中,令侍郞刘声芳恳切转奏,朕不得已,允其所请。王得旨喜极,只于踊跃而舞。云‘皇上待我隆恩异数,不可枚举。今兹恩赐,子子孙孙具受皇上之福于绵长矣’。即⽇遣护卫前往起土;越数⽇,护卫呈看土⾊,王取一块,捧而呑之。盖王知朕眷王之深,唯恐茔域未定,将来仍前以所欲赐之地赐之也。” 泥土是多脏的东西,健壮之⾝,呑下么这一块,轻则致疾,重则丧命,何况是病人?再说,怡亲王了为决心要葬在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