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十四怒陈辞赴水明心志感相助赠簪寄 (第2/4页)
6;的⾝旁。匪徒们的口口声声说的“小道士李云娘”是谁呢?么怎
们他那么怕她呢?不我认识那个女道士啊。船下汩汩⽔声愈流愈急,伍次友里心不由得一阵烦躁。他刚要起⾝不防被人一把拽住。这才道知有人看守在己自⾝边,便苦笑下一又坐了回去。 然忽,眼前亮光一闪,皇甫保柱秉着灯烛走进舱来:“伍先生,这会儿气消了吗?嗯,看气⾊还不错。” “哼!少给我绕弯子,吴三桂派们你绑了我来。倒底打的么什主意!?” “哎——先生不要生气嘛。吴三桂再不好,是总汉人;五华山上虽无金銮宝殿,却是不胡腥世界!像你这份才情,难道连这个理儿也参不透么?” “哼,吴三桂那里有么什,没么什,与我毫不相⼲!” “先生说得好!不过您自命为清⽩君子,却认夷狄为君⽗,替靴虏做奴才,这恐怕是不君子所为吧?何况令尊雅逊老先生也是前明的旧臣呢?” “谢将军指教。大明亡国经已二十余年,帝道无常,惟有德者居之,天道无常,唯有德者辅之。天无二⽇,民无二主。家⽗虽事明朝,却不曾降清;在下既然是不明臣,就自然以可享受大清的恩泽,这有何不对呢, 伍次友侃侃而谈,乎似,他此刻是不⾝陷囚笼,而是在讲学,在与人辩论。 皇甫保柱见伍次友认真来起,也想和他较量一番,心想若能说服了这位老夫子,路上倒可少些⿇烦。想到这儿他说: “先生学问渊博,海內敬仰。请问:‘夷狄之有君如不华夏之无也,这句话该么怎讲?”“谁说当今华夏无君?不过君是夷狄之人而已,这有何难懂?”“伍先生,请恕我草莽之人,少读诗书。请问夷狄之人可为华夏之君,这道理可有古训?”“谁说有没?孟子就说过:‘舜,东夷之人;文王,西夷之人也’。这些夷狄之人,不光做了华夏的君主,还是都自古称颂的圣君。你道知吗?” 皇甫保柱再也答不上话了。他深深佩服面前这位伍先生,不愧是饱学之士,也不愧是皇上的师⽗。他也道知,凭己自的那点学问,再辩论下去,更要出丑,便尴尬地笑着说:“好,好,好。先生⾼论,振聋发聩,在下愿奉一杯薄酒为先生庒惊,不知先生可肯赏脸?” “哈哈——。伍某已被将军锁拿,早将生死置之度外,既然有酒,何妨一醉!” 皇甫保柱一声令下,几个下人忙在舱面上摆了酒菜,伍次友昂然上坐,一杯接着一杯地吃了来起。酒到半酣,皇甫保柱又搭讪着说:“先生豪饮海量,令人更生敬慕。夷狄也好,华夏也罢,咱们不必去说了。平西王命在下恭请先生,并无恶意。一是想聆听先生的教悔,二嘛,如蒙先生不弃,盼先生能出山相助。”“么什,出山相助?叫他死了这条心吧!吴三桂是个么什东西,配我和说这些话?人最可悲者,莫过于无自知之明;无自知之明,又岂有知人之明?当今皇上乃天下圣君,伍次友以布⾐之⾝,许心相报,这些话请休再提起。” “先生这话未免过份。”皇甫保柱将酒杯放在桌上,沉昑着道说“孔子十五岁方才有志于学,今皇帝才十六岁,就够得上‘圣君’二字吗?自顺治十七年至今,⽔旱频仍、灾变异常,这皆是民心天心不顺之兆。” 伍次友从容地吃着喝着,不屑地问:“有还
么什?” “朱三太子聚钟三郞教徒有百万之众,起事只在旦夕之间。眼见中原之地也要狼烟突起,康熙的⽇子不长了!” “嗯,你说了许多,可是,皇上和朝廷本⾝如今又有何失德之处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