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第4/5页)
芝麻大小的前人习练时,留下的恭楷注解,绢册里尚夹着一张字条,写的是:“蟾丹、朱果百世难求;得而服之,允称殊遇,唯如不知运化,大是可惜,可依册载心法勤加习练,既可使灵物发挥最大之功能,复可增进本身之修为。    此室左有寒泉,右有暖流,子午两时,自动开放,浸浴其中,尤可助禅功之速成,届时食物自得。    天下无侥幸成功之事物,禅功习练有成,出路自现,否则,将长困室中,不得脱身。    此外,尚有其他秘学奇珍,须视来人福缘,耐心寻觅始可。    …”    翁若梅既担心逾期不至,必累得哥哥着急,又怕误了端阳黄鹤楼之约,坏了师父嘱办的事,知不将“佛陀禅功”习成,脱困无望,急更无济于事,于是专心致志,参习起“佛陀禅功”来。    她一心一意只求禅功速成,早日脱困,去办她的大事,对于字条上所写的“尚有其他奇珍秘学”想也不曾想过,更不要说还要耽误时间,耐心寻求。    翁若梅习练佛陀心法,有无魔障?何时可成?暂且按下慢表。    且说翁如松,因璇玑洞主答话模棱,疑他有意吞没佛令玉-,存心一探究竟,历经金、木、水三阵,均能顺利通过,最后到达火阵,眼看脱困有望,禁不住心狂喜,顿忘处身险境,点足便向对面岗陵跃去。    不料足下一软,真气未能提足,身形虽然起在空中,脚下情况已然大变。    两座对峙的岗陵,竟然自动向后移动,中间所现裂缝,且又喷出烈焰浓烟。    刹那之间,烈焰浓烟所布范围极广。    他真气本未提足,又遇此突然变化。    下临烈焰,又不知道裂缝这下深浅几许,情况如何?    恐惧、惊急,都无补于身形之疾速下落。    暗道一声:“完了!”    未完师命,只有期望胞妹翁若梅去完成了。    每当情况疾变,身陷险境,人都有一种求生的本能。    这种本能潜力极大,往往能创造奇迹,克服难关,履险如夷。    翁如松虽知生机难有万一希望,但他那甘就这样凄惨的死去,挣扎乃是必然之事。    他身形疾泻中,强提一口真气,牟尼神功展至极限,以冀万一。    他因真气未曾提足,跃起本不甚高,这一下坠,那还不快。    刹那之间,一条蓝色身影已为烈焰吞没。    他只觉浑身一阵灼热,酷热难禁,便自痛晕过去。    也不知过了多久,他又悠悠醒转过来。    知觉刚复,全身宛如寸残,痛得不禁“哼”出声来。    只听一个稚嫩的声音说道:“别动,强忍耐点,此刻未脱离险境,你可学过武功?告诉我,以便着手施救。”    他嘴唇一动,立感面部皮肤有如崩裂一般的痛疼,痛得他那能答得出话,只有颤抖的声音“嗯”了一声,算是回答。    “学过?”    “嗯!”“真是老糊涂了,你现在那能说得出话来,问也是白问,张开嘴,把这个药丸先吃了。”    那么稚的童音竟说老,岂不奇怪。    翁如松强忍着痛,把嘴张开。    一粒药丸射向口内,颗粒不大,入口即化津液,顺喉而下,    这颗药丸香是香到了极点,辣也辣到了极点,好像用朝天椒提炼而成的结晶那么辣。    翁如松的皮肤、肌rou、骨骼,几乎是无处不痛,服了这颗药丸,就连内腑五脏也好像吞了一口炭那么痛。    稚嫩的声音又道:“如会内功心法,赶快运息,自有好处。”    翁如松又痛晕过去,那还能运气行功。    “真没用,这点痛都受不了,看来非我动手不可了,咳!缘法,也是孽障!”    如果翁若松没有痛晕,一定听不懂他唠叨的是什么。    翁如松再次醒来,全身痛苦若失,暗道:“这是什么灵药,怎么这么难吃?”    “别装蒜了,还不给我起来。”    翁如松如言起立,只觉全身轻如无物。    他还不知道自己因祸得福,遇见了不世奇人,功力凭空增加何止一个甲子。    忙查看救他之人,不由大诧,救他的人,无论身材、面貌、口音,都不会超过十岁,竟能把他从火海中救出,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一时呆立当地,不知如何称呼才好。    这个看似童子模样的人,想是看出他的心意,微笑着说道:“不相信是我救你的?”    翁如松警觉失态,忙道:“翁如松不敢冒渎恩人,救命大恩,容我一拜。”    说着,果真拜了下去。    童子也不加拦阻。    翁如松拜毕起立,口虽不言,心实不惬。    童子对他虽有救命之恩,如此稚龄,竟然受他一拜,实属狂妄托大,大是不该。    “你是怎么坠入地肺的?”    语音稚嫩,口气却又老气横秋,翁如松本想不答,终因面嫩,且对方子己实有救命之恩,还是据实将经过说了。    “哦!”“敢问此间何处?翁如松尚有师命在身,急需离去,救命之恩,容图后报!”    “现在就想走?”    这句话使翁公如松极难作答,也使翁如松极为恼怒。    诚中形体,翁如松面情上的变化,如何逃得过童子锐利的目光,他也不说破,仅道:“这是什么地方,你自己到后面一看便知,留神,别再掉下去!”    话不投机,一句为多,童子傲慢托大,翁如松实在看不惯,闻言也未深思,便向后面走去。    童子所居,也是两间石室,到了室门,便是一条甬道。    石室并无门窗装置,室内室外情况迥然不同。    石室同空气流畅,异常舒适。    一出室门,便感灼热炙感,愈发强烈。    甬道极长,几经转折,已自听到“轰轰、发发”声响。    转过最后一道弯曲,远望甬道出口,竟为烈焰封闭。    “难道还在地肺之中?”    翁如松不由这样想着。    烈焰阻路,无法再进,迫于无奈,只得转回石室。    “看清楚了?”    童子依旧含着笑意的问。    “请问这是不是远在地肺之中?”    “你以为这是天堂?实对你说,这里正是地肺之中,我在这儿已经住了二百多年…”    “什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