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第2/5页)
还没找到,贾芸却已逾时不见踪影,他如何能不感到意外?    从许多疑问中,他认为有仔细搜查一番的必要。    顺着贾芸适才所走的方向,他扩大搜索范围。    这次他搜查得极为仔细,凡是可以引起他注意的地方,他还要跑到近前看上一遍。    一条健硕的人影,上上下下,矫捷非常。    他凝神贯注,耳目并用,不放松一点一滴可供探索的地方。    这样进展得自然较慢,可是他的力量终于没有白费。    答案揭晓了一部分。    贾芸没有骗他。    璇玑洞,居然被他找到了。    洞口上写的“璇玑”二字,想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已经模糊难辨,何况字体上面还有鲜苔掩盖,不到近前确是不易看出。    洞口不大,仅容人立而行,恰又为一岩石所遮,而且地势比较最初所选择的位置低下去足有四五十丈,无怪适才没有找到。    洞是找到了,依然不见贾芸的影子,洞前又无丝毫打斗痕迹。    “他到那里去了呢?”    翁如松就更为贾芸担心了。    此刻,在他心里,贾芸的地位似乎比璇玑客要来得重要。    这是有道理的。    贾芸即是一个诚实不欺的人,又把他引到地头,自无不辞而别之理。    既非离去,人又不见,显然已有了意外。    以贾芸的武功,竟然未经搏斗就已经被制,那么这个人的武功,岂非到了神化境界?贾芸处境,岂不危险堪虞?    难道这个人就是璇玑客?就住在这个洞里?    不管怎么样,且行进去再说。    洞径甚是曲折,愈往里走,光线愈暗。    他运足神功,始能约略辨识路径。    进约百丈,至一巨大石室。    石室空无一物,迎而一分为五,显出五个门户,俱皆洞开。    他近前一一探视,蛛纲宛然,似久无人进出,不像生人在里面潜隐。    “这不是怪事吗?难道贾芸真的已经离去了?”    他又惶惑了!    “不可能!不可能!”    他口中叨念着,拂开蛛纲,迳直走进中洞。    洞径既黑且长,按理应该潮湿才对,可是事实却极端奇怪,竟然干燥得出奇,一点潮湿气味都没有。    他闯过一个石室,又是一个石室。    他方位不变,迳走中洞。    他已记不清走过几间石室,五个?还是六个?    没有遇见一个活人,也没有看到一只蛇虫毒物。    不!没有恶臭,何来毒物。    他并不因此而放松戒备。    最后一间石室比此前见的都小,方圆只有两丈大小。    何以称为最后?    那是因为路径到此而止。    是不是真的再前进无路?    那就要待事实证明了。    这间石室已经有了阵设,不过阵设得却极简单。    简单得只有一个香案,一个拜垫。    香案上摆着一个香炉,一对烛台。    香炉内,赫然正然着五根线香,已烧残过半,缕缕青烟,正自袅袅上升,缭绕空际。    如果不经人点燃。香是不会无故自燃的,更不会自动的跑到香炉里面去。    谁点燃的?    人在那里?    洞口何以又蛛网宛然?    他不从洞口进出?    吃什么?    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翁如松。    唯一使他能够确定的,就是这个洞里仍然有着活人。    我必须找到他。    但是,怎么样才能找到他呢?    于是,他想到璇玑客,也想到贾芸。    难道贾芸是璇玑客的弟子?有意接引我来到此处?    若果如此,我该虔诚一拜。    他走到拜垫之前,跪了下去,口里虔诚的祝福说道:“弟子翁如松,敬祝璇玑客老前辈,福体康泰,并恳赐一瞻慈范。”    说也令人难以置信。    就在他跪拜祝福同时,一阵轧轧声响,接着便觉拜垫向下沉落。    他挺直的跪在拜垫之上,不稍移动,双目微闭,听其自然。    拜垫的突然下降,他并不觉得意外。    在他的意识中,这个古洞早已蕴满神秘。    洞可自然生成,而阵法则非经过人工布置不可,既有阵法,则机关消息的设置,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再进一步说,他认为他的虔诚祝福,已得到洞主默许,拜垫下降,乃是引他相见的必然步骤,所以他依然挺直的跪着,以表示他对洞主的诚敬。    下降的拜垫,已然停止。    启目打量,又到了另一间石室,大小约与上面相仿。    在他的面前一张石床,石床上盘膝坐着一个老人,形容枯槁,瘦得只剩下一层皮。    他以为这个老人便是洞主璇玑客了,立刻肃容拜道:“弟子翁如松,参见璇玑客老前辈。”    老人没有回答。    他又说了一遍。    还是没有反应。    抬头仔细注视。    老人已无鼻息,双手交叉,环抱胸前,指甲特长,已自背后绕向胸前,将自己紧紧束住,衣服已残破不堪。    看样子,似已坐寂。    “何以把我引来,拜见一个死人?”    他这才感到奇怪。    “既有香火,必有生人。”    这么一想,他觉得还是应该找找的好。    正当他想要起立的时候,一个微弱的声音传入他的耳鼓。    “孩子,你可是专诚前来见我?”    翁如松目注老人。    老人动都未动。    回头四顾。    石室内再无他人。    讶异中,不由暗忖:“老人已经坐寂,发话的必是另有其人,何以闻声又不见人?”    忖想中,那个声音又再重复的问了一句。    翁如松不敢多想,忙即答道:“是的,弟子翁如松专诚前来拜竭前辈。”    “如何见得是‘专诚’?”    “自大巴山,间关数千里,前来此地,除拜竭前辈外,别无目的。”    “此话不假?”    “弟子从不说谎。”    “好!”“好”字声中,一阵骨节轻轻作响坐僵的老人,有了轻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