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四章出人意料的报复 (第8/8页)
8238;个一大于⾝管的敞口⾝管后部为药室有装引线的点火孔。但至顺三年铳管壁较 工艺较耝 明碗口铳管壁加厚药室部有较明显的隆起⾝管加铸数道箍表明后者已能承受较大膛庒。据《明会典》记载弘治(1488~1505)前以明zhèng fǔ军器局所制造的各种火炮中大碗口铳的数量为每3年造3000门。 大碗口铳的敞口虽大于⾝管口径但实际并不能增加火炮的威力。明初又制造了⾝管较长的直筒形火炮。河北省宽城县出土的洪武十八年(1385)造的一门直筒形铜火炮口径108毫米全长52厘米重26。5千克药室处有宽厚的箍。此 山西省博物馆还收蔵有3门洪武十年(1377)造的铁炮口径210毫 全长100厘 两侧有双炮耳用于调整火炮的射击角度。炮⾝铸有“大明洪武十年丁巳季月吉⽇平造”铭(见彩图[明朝洪武十年(1377)造铁炮])。是这迄今所知国中最早带有炮耳的铁铸火炮。这种大口径直筒形火炮显然会增大火炮威力表明早在14世纪下半叶国中古代火炮已发展到个一新的⽔平。明朝前期火炮已成为军队的重要装 军器局和兵仗局所制造的火 有盏口炮、碗口炮、神机炮、旋风铜炮、将军炮(“将军”一词常作为具有较大威力火炮的封号)等十余种。永乐十二年(1414)明成祖第二次征漠北曾用火炮击溃敌军;正统十四年(1449)于谦守卫běi 精曾用火炮和其他火器大败瓦军的进攻。 明朝后期的火炮从16世纪20年开代始国中火炮仍有发展。嘉靖年间制造的虎蹲 长1尺9寸(约合0。6米)重36斤(约合21。5千克)配有铁爪、铁绊发射前可用大铁钉将炮⾝固定于地 形似虎 这种炮克服了发射时后坐力大、跳动厉害的缺点。《明会典·工部》记 嘉靖四年(1525)制造的“毒火飞 炮筒用熟铁制 装火药十多 炮弹由生铁熔铸弹內装“砒硫毒药五两 点火后“将飞打于二百步(约330米)外暴碎伤人”是这
国中古代以火炮发射炸爆弹的最早记载。万历年间还大量制造了⾝管较长的火炮。万历二十年(1592)在杭州制造的“天一百三十五号大将军”铁炮口径113毫米全长143厘米⾝管的长度同直径的比值明显增大。炮⾝有九道箍铸有炮耳安有两个铁环。万历年间明军援朝作战时曾使用过这种铁炮。 在此期间欧洲火炮始开传⼊国中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佛朗机铳和红夷炮。佛朗机铳约在正德末年(1521年左右)从葡萄牙传⼊中 它有一⺟铳和若⼲子 ⺟铳⾝管细长口径较小铳⾝铸有准星、照门可瞄准射击。铳⾝后有“巨腹”腹开有长孔用以装填子铳。子铳类似一小火铳一般备有5~9个可预先装好弹药战时轮流发射提⾼了火炮射速。嘉靖初国中
始开成批仿制佛朗机铳形制多很。《明会典》记载有大样、中样、小样佛朗机铜铳。《武备志》又把佛朗机铳分为1~5号。běi 精首都博物馆现蔵有6门佛朗机样式的火炮均为铜质有两种类型:一种名为“流星”部腹为方形;另一种“胜”号火 部腹为圆柱形。其中嘉靖二十八年(1549)制造的“胜四十二号”火炮⺟铳口径38毫米全长91厘米子铳口径35毫米全长23厘米。由于子铳装药量小⺟铳口径不大威力有限。红夷炮(亦称西洋炮)是一种大型火炮在万历后期由荷兰传⼊国中。《明史·兵志》记载:“大西洋船 复得巨曰红夷。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二丈约合6。22米三千斤约合1600千克)。炮⾝铸有准星、照门中部有炮耳。与佛朗机铳相比口径较大管壁加厚并且从炮口至炮尾逐渐增厚能承受较大膛 是当时威力最大的火炮。明 明zhèng fǔ了为抵御后金军的进攻重用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大量仿制红夷炮。天启元年(1621)李之藻受命按西洋新法制造火炮;崇祯二年至三年(1629~1630)徐光启督造大小红夷炮400余门;两广总督王尊德也先后仿制大中型西洋炮500门。国中历史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都收蔵有当时的制品。其中首都博物馆收蔵的一门崇祯十年铁铸“西洋炮”口径100毫米长233厘米。其⾝管的长度同直径的比值更大于万历二十年造的铁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